国际档案日
首 页 > 编研利用 > 国际档案日 > 正文
山商档案 与你为伴
——纪念6.9国际档案日
1948年6月9-11日,联合国国际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一场专家会议,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经大家讨论决定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会上通过了ICA的第一份章程,章程中指出,世界各国的档案工作者应共同努力“为了全人类”保护好档案,开展鉴定并提供利用;档案和文件作为全世界共享的遗产和全人类一样具有同一性。
2007年11月,为了庆祝2008年6月9日ICA成立60周年纪念日,ICA全体成员在位于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年度全体会议上投票决定,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国际档案日。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决定自该年开始,把每年的6月9日即“国际档案日”作为档案部门的宣传活动日。
2019年6月9日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确定的第12个国际档案日,主题为“新中国的记忆”。
对历史负责 为现实服务 替未来着想
档案见证山商成长——6.9国际档案日
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山东工商学院,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学校经历了几番上下的艰苦创业由步履艰难的创建时期进入艰难发展的奠基时期,再到快速发展的扩张时期。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党建统领、学科引领、特色带动、重点突破,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特色凝聚为重点、以开放合作为突破、以改革创新为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正在为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开放式高水平财经类大学而努力奋斗。三十多年的时间,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40年前,1984年7月上旬,原煤炭工业部酝酿在烟台筹建煤炭高等师范教育类学校,拟称为“煤炭教师进修学院”或“煤炭教育师范学院”。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也拟迁烟台建立“煤炭经济学院”。1985年12月3日,原国家教委批准以山东矿院经济类专业为基础在烟台建立中国煤炭经济学院。
1986年3月下旬,学校第一批工程破土动工。1986年9月22日,学校第一批新生举行开学典礼。1986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为学校题写“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校名。1988年8月,在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的管理系、会计系成建制搬迁烟台归中国煤炭经济学院。1998年9月,学校管理体制正式由中央部委管理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山东省地方管理为主。2003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正式更名为“山东工商学院”。2003年6月28日,学校举行校名更名揭牌仪式。2004年6月3日,学校举行西校区奠基仪式。2004年7月3日,学校召开中国共产党山东工商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2009年2月24日,学校通过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评审。2010年6月21日-22日,学校召开中国共产党山东工商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2013年9月,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12月9日,《山东工商学院章程》获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核准生效。2017年11月,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2018年1月8日-9日,学校召开中国共产党山东工商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35年光阴已逝,但泛黄的档案见证了一代代师生奋斗的点点滴滴,记录了30多年来学校的发展历程。
为党管档 为校守史 为人服务
档案在你身边——6.9国际档案日
山东工商学院综合档案室成立于1990年,原隶属于党委、院长办公室。2015年8月,综合档案室设置为独立的副处级直属单位。目前,综合档案室下设收集管理科、编研利用科、信息技术科等三个科室,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7人,兼职档案人员52人。
综合档案室总面积527平方米,其中库房413平方米,阅档室37平方米,业务与办公用房77平方米。库房内配有中央空调、除湿机、安防监控、消防、防磁柜等设备,基本达到了“十防”的要求;建有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扫描仪、多功能一体机等档案管理设备,基本满足档案工作需要。
学校档案实行综合管理,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等十二大类,合计22901卷。除会计帐本、凭证以外,其它全部档案已基本完成了案卷级和文件级的电脑著录,实现了案卷信息和文件信息的数字化,实现了电脑检索。部分濒危档案、重要档案已经实现了数字化。
综合档案室秉承“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理念,以“为党管档,为校守史,为人服务”为职责,贯彻“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重收集保管向重服务利用转变”的思路,坚持法治思维,切实推进依法管理档案、依法保护档案、依法利用档案;坚持开放思维,不断增强服务大局、服务师生的能力;坚持数字化思维,逐步实现档案存储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坚持统筹思维,努力构建领导重视与师生关注、内部规范与外部支持、官方治档与民间收藏,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三大体系”等各方面协同发展的局面。
前事不忘后事师 自来坟典萃先知
伟人与档案 ——6.9国际档案日
党和国家档案事业的奠基人——回顾周恩来同志对档案事业的历史性贡献
尊敬的周恩来同志是一位伟人。他在中国人民心中和国际社会有着崇高的威望。在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回顾一下周恩来同志在中国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对国家档案事业的开创、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周恩来同志在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一直关心着党的档案工作。1926年7月,确定“增设中央秘书处,以总揽中央各种技术工作”。1927年10月正式成立文件保管处。后来文件保管处撤销,随即成立了中央文库,由周恩来同志直接联系。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周恩来同志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分管中央秘书处工作,同时兼任中央秘密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并继续指导中央文库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根据周恩来同志提议,1954年11月8日,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了国家档案局,管理国家档案事务。同年,成立了中央档案馆筹备处。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论证,提出了中央档案馆建设总体方案。经过3年多的建设,1959年10月,中央档案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周恩来同志亲自为中央档案馆题写了馆名。周恩来同志对中央档案馆的重视和支持,对档案工作的关怀和指导,一直激励着我们。
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事业如何建立和发展,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周恩来同志从实际出发,开创性地确立了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为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周恩来同志十分重视档案专业人才培养。他希望档案工作人员要热爱档案工作,要努力学政治、学历史、学业务,争取当专家、学者、博士。1957年7月的一天中午,周恩来同志到大食堂吃饭,他买了一个西红柿豆腐、一盘凉菜和两个馒头,同工作人员坐在一起用餐。在交谈中,他得知同桌的几位同志要到中央档案馆工作,说:“到档案馆工作不仅要整理和保管好文件,更重要的要熟悉业务,多做些索引、目录,使利用时查找方便,别找一个文件花半天功夫啊!”他接着说:“你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编写历史资料,如《资治通鉴》还有明清两朝没有续上,这是你们的责任。”1959年6月,周恩来同志在接见全国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会议代表时,同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同志说:“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要求档案工作者像司马迁那样,利用档案,研究历史,编修历史,为国家的历史研究作贡献。
周恩来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制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真实记录,是进行政治斗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技术研究的必要条件,是总结历史经验、研究历史的依据。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死保护国家文件的科学家
档案故事 —— 纪念6.9国际档案日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美国,他和钱学森师出同门,由同一个老师教学,在当时,美国非常重视他们二人,希望他们二人能够留美发展。郭永怀为了避免今后不必要的麻烦,他将自己的演算稿以及实验数据等等都烧毁了。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郭永怀一刻也没敢多耽搁,立即投身到导弹建设工作中去,并成为核心人物。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都离不开他的功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因为技术上的难题,郭永怀在基地无法解决,需要乘坐飞机到北京才能解决,离开基地的那天,飞机在空中突然遇到恶劣天气,飞机失控坠毁,郭永怀也因此壮烈牺牲。很快,搜救的士兵发现了非常震惊的一幕,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当人们终于用力把两具尸体分开时,所有人脑袋嗡的一声:在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有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公文包有些烧焦,但在两人紧紧相拥下依然完整,打开皮包,人们才发现:这是一份有关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绝密文件!对于这份国家的绝密档案文件,他选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它!
清代蒙文“纸砖档案”获救
档案故事 —— 纪念6.9国际档案日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有一批清代蒙文档案。由于历史原因,这批珍贵档案中有些已粘结成块。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将“纸砖档案”揭裱方法作为科研课题上报国家档案局并获得批准。之后,他们采用干揭、逐渐加湿、水浸3种揭裱法成功揭裱了清代蒙文“纸砖档案”96卷6732张和日文“纸砖档案”240余块1.1万余张。但余下的“纸砖档案”由于时间久远,用传统的揭裱方法难以修复。
为抢救这批档案,上海市闵行区档案馆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牵手合作,采用真空冷冻揭裱新方法和新工艺,不用任何溶解剂,在2012年5月成功揭开了一块块清代蒙文“纸砖档案”,并用纸浆修复法对这批历史档案进行修复,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